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 方向导师
| 招生人数
| 考试科目
| 备 注
|
001人文学院
|
| 5
|
| 联系人:张翔老师
电话:0971-6307645
|
060200 中国历史
|
|
|
|
|
02先秦史
| 李健胜
|
| ①1001英语
②2001中国古代史
③3001先秦史
| 同等学力加试
①史学概论
②中国历史文献学
|
03中国法制史
| 魏道明
|
| ①1001英语
②2001中国古代史
③3002中国古代法制史
|
01西北区域史
| 杜常顺
|
| ①1001英语
②2001中国古代史
③3003西北区域史
|
04明清史
| 温春来
|
| ①1001英语
②2001中国古代史
③3004明清史
|
05 中国教育史
| 何波
|
| ①1001英语
②2001中国古代史
③3005中国古代教育史
|
06藏族文化史
| 扎 布
|
| ①1001英语
②2001中国古代史
③3006藏族文化史
| 同等学力加试
① 藏族史学发展史
② 藏族古代文化
|
006计算机学院
|
| 5
|
| 联系人:李召妮老师;电话:0971-6306211;18629378226
|
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
| 同等学力加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
|
01 复杂网络及应用
| 赵海兴
|
| ①1001英语
②2006离散数学
③3013自动机理论
或3014算法分析与设计
|
02计算智能及其应用
| 李和成
|
| ①1001英语
②2006离散数学
③3013自动机理论
或3015计算智能
|
03藏文信息处理
| 才让加
|
| ①1001英语+梵文
②2006离散数学
③3013自动机理论
或3016自然语言处理
|
04无线网络与安全
| 杜秀娟
|
| ①1001英语
②2006离散数学
③3013自动机理论
或3017计算机网络
|
05计算语言学
| 孙茂松
|
| ①1001英语
②2006离散数学
③3013自动机理论
或3016自然语言处理
|
06计算机网络
| 田立勤
|
| ①1001英语
②2006离散数学
③3013自动机理论
或3017计算机网络
|
07 图论算法设计及其应用
| 冶成福
|
| ①1001英语
②2006离散数学
③ 3013自动机理论
或3018组合数学
|
08无线电与智能系统
| 马俊
|
| ①1001英语
②2006离散数学
④ 3013自动机理论
或3019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
010 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
| 5
|
| 联系人:杨继军老师
电话:0971-6307616;13897493600
|
070501自然地理学
|
|
|
|
|
01 环境地表过程与生态响应
| 曹广超
|
| ①1001英语
②2002自然地理
③3007生态学
或3008第四纪地质学
| 同等学力加试
①综合自然地理学
②环境学基础
|
02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 刘峰贵
|
| ①1001英语
②2002自然地理
③3009气象学与气候学或3007生态学
|
03青藏高原生物地理与自然保护
| 陈志
陈克龙
|
| ①1001英语
②2002自然地理
或2003植物资源学
③3007生态学
或3010自然保护
|
04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
| 王文颖
|
| ①1001英语
②2002自然地理
③3007生态学
|
070502人文地理学
|
|
|
|
|
01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 刘同德
|
| ①1001英语
②2004人文地理
③3011区域经济
| 同等学力加试
①自然地理学
②经济地理学
|
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
|
|
|
|
01 遥感应用与地理空间数据分析
| 高晓红
|
| ①1001英语
②2005地理信息科学
③3012遥感信息科学
| 同等学力加试
① 自然地理学
② 地图学
|
青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2015年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
| 参考书名
| 出版社
| 作者
|
001人文学院
060200中国史
|
|
|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古代史》
|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 朱绍候等
|
《国史大纲》
| 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 钱穆
|
先秦史
| 《中华远古史》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 王玉哲
|
《先秦史》
|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 沈长云
|
《先秦史论稿》,
| 巴蜀书社1992年版
| 徐中舒
|
中国法制史
| 《中国法制史》
| 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 张晋藩
|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 中华书局2003年版
| 瞿同祖
|
《始于兵而终于礼:中国古代族刑研究》
| 中华书局2006年版
| 魏道明
|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 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 张晋藩
|
西北区域史
| 《西北通史》
|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谷苞等
|
《中国中世民族关系研究》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周伟洲
|
《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念、方法与实践》
| 北京三联出版社2006年版
| 赵世瑜
|
明清史
| 《明清史讲义》
| 中华书局2005年版
| 孟森
|
《明史》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 南炳文、汤纲
|
《清史》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 李治亭
|
史学概论
| 《史学概论》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 庞卓恒等
|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
|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 朱本源
|
中国历史文献学
| 《中国历史文献学》
|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 黄爱萍等
|
《文献学讲义》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 王欣夫
|
《中国历史文选》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张衍田
|
中国古代教育史
| 《中国古代教育史》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 毛礼锐等
|
《中国教育史》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 孙培青
|
《藏族古代教育史略》
|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 谢佐、何波
|
藏族文化史
| 《智者喜宴》(上、下)
| 民族出版社 1986年版
| 巴俄.祖拉陈瓦
|
《藏族史学发展史纲要》
|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6年版
| 孙林
|
《五明概论》
| 民族出版社 1981年版
| 尊巴.崔称仁青
|
006计算机学院
|
|
|
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
离散数学
| 离散数学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邓辉文
|
自动机理论
| 自动机理论、语言和计算导论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美]John Hopcroft,著,孙家骕译
|
算法分析与设计
| 算法分析与设计(C++描述)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石志国等
|
计算智能
| 计算智能
| 科学出版社
| 黄竞伟、朱福喜、康立山
|
自然语言处理
| 自然语言处理的形式模型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冯志伟
|
计算机网络
|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美]库罗斯著,陈鸣等译
|
组合数学
| 组合数学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卢开澄,卢华明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马义德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
| 数据结构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严蔚敏著
|
操作系统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AbrahamSilberschatz著,郑扣根译
|
网络基础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杜煜著
|
组成原理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唐朔飞著
|
010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
|
|
070500地理学
|
|
|
自然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0年
| 伍光和等编著
|
生态学
| 《生态学》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 李博主编
|
地表过程研究概论
| 《地表过程研究概论》
| 科学出版社2013年
| 丁永建等主编
|
第四纪地质学
| 《第四纪地质学》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年
| 杨怀仁主编
|
气象学与气候学
| 《气象学与气候学》
|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1997年
| 周淑贞主编
|
植物资源学
| 《植物资源学》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
| 王振宇著
|
普通地质学
| 《普通地质学》
| 地质出版社 2005年
| 夏邦栋等编
|
自然保护区学
| 《自然保护区学》
|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
| 马建章主编
|
生物地理学
| 《生物地理学》
| 科学出版社2013年
| 陈克龙主编
|
人文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 王恩涌等编著
|
城市地理学
| 《城市地理学》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 徐学强、周一星、宁越敏
|
现代区域经济学
| 《现代区域经济学》
|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年第一版
| 魏后凯主编
|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8年
| 黄杏元等编著
|
遥感导论
| 《遥感导论》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 梅安新主编
|
综合自然地理学
| 《综合自然地理学》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 伍光和等主编
|
环境学基础
| 《环境学基础》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 黄润华著
|
自然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0年
| 伍光和等编著
|
经济地理学
| 《经济地理学》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 李小建著
|
新编地图学教程
| 《新编地图学教程》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 蔡孟裔著
|
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一)中国史
杜常顺 教授
杜常顺,男,汉族,1963年出生,青海省化隆县人,教授,历史学博士。现为青海师大人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青海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为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宗教文化。先后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佛学研究》、《中国藏学》、《文史知识》、《暨南学报》、《西北师大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主编学术著作《青海通史》。近两年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多次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其中《青海通史》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和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
魏道明 教授
魏道明,男,汉族,1963年出生,河南省遂平县人,教授,中国明史学会理事。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入选青海省135人才计划高校拔尖学科带头人、青海师范大学学科带头人。学术专长为中国法制史、隋唐史,在《历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在中华书局出版有专著《始于兵而终于礼:中国古代族刑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青海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
李健胜 教授
李健胜,男,汉族,1975年出生,青海省贵南县人,教授,历史学博士,省级骨干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史及思想文化史,兼及青藏高原区域历史。先后出版专著《先秦文化批判思想研究》(2006年)、《子思研究》(2009年)、《清代—民国西宁社会生活史》(2012年)、《儒学在青藏地区的传播与影响》(2012年)、《< 论语>与现代中国:阐释及建构》(2013年)5部,参编著作3部,在《史学理论研究》、《史学月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省级优秀论文奖1次,省级优秀教学奖1次,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温春来 教授
温春来 ,男,汉族, 1974年出生,贵州省毕节市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青海师范大学昆仑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西南民族史、明清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主持完成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盐政中的市场原则与行政运作机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湘、黔民族地区汉文民间文献的收集与研究”,主持编写教育部“十五”教材规划项目《史学概论》教材。
何波 教授
何波,男,汉族,陕西省乾县人。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青海省高等学校省内访问学者导师,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教育学科带头人,青海省人才“小高地”负责人。研究领域是教育基本理论。先后参与和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八五”、“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等项目多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近50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论著曾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 项、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 项、三等奖3项;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 项、青海省高校首届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 项、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
扎布 教授
扎布,男,藏族,1963年生,青海省共和县人,教授,西北民族大学藏学院藏族文学与藏传佛教专业博士,留日回国人员。现任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2005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长期从事藏族文学史、藏族古典文学文类学、藏族民间文学、印度古代文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在藏族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取得诸多成果,在藏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在《中国藏学》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出版《藏族文学史》、《藏族古典文学文类研究》、《藏族古典文学分体文选》、《标准日本语》等著作,目前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印度婆罗门文化与藏族古典文学》。曾获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一等奖、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青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赵海兴 教授
赵海兴,男,汉族,1969年出生,青海省湟中县人,教授,工学博士。现任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兼任计算机学院院长,陕西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运筹学会和组合与图论学会理事,青海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主要从事网络科学和信息处理的研究工作,已主持完成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973前期研究专项,其中1项成果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1项,青海省科技厅项目1项,青海省人才办项目1项;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有20篇被SCI收录, 1篇被他人引用40余次。
李和成 教授
李和成,男,汉族,1973年出生,青海省乐都县人,教授,理学博士。入选青海省高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 “西部之光”中国科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以进化计算为主的智能算法及其应用研究,包括最优化理论,全局优化算法设计,双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多目标进化算法,任务调度及成本效益分析等。目前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现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课题,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省级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1项。在《Applied Soft Computing》、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J. Prod. Anal.》、《计算机学报》等期刊及IEEE Congress on CEC等国际会议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SCI、EI检索30余篇。
才让加 教授
才让加,男,藏族,1963年出生,青海省贵南县人,教授。现任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藏文智能信息处理与机器翻译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青海省工程与技术学术带头人,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少数民族专委会委员/机器翻译专委会委员/计算语言学专委会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报》编委。现从事藏文信息处理、机器翻译、藏语计算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先后做为技术负责人参加两项863计划项目和多项科技攻关、教育部重点等国家项目,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汉藏机器翻译、藏文字处理软件、藏汉英电子词典、藏文自动分词、藏文自动标注等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技术上处于国际先进和领先水平,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4部。
杜秀娟 教授
杜秀娟,女,汉族,1970年出生,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教授,工学博士。青海师范大学“123高层次人才”青年学术带头人,物联网省级重点实验室负责人,青海省第六批自然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中国通信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无线网络与安全、物联网技术等方向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以排名第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完成973前期专项研究1项。主持完成的项目“异构可信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被鉴定为国际先进,并获青海省2013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SCI/EI/ISTP/核心2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7项,目前已授权3项,其中一项1利获青海省2014年发明专利奖,青海省三八红旗手。
冶成福 教授
冶成福,男,回族,1964年出生,青海省湟中县人,教授,理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团队主持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青海省首届教学名师,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入选青海省高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术带带头人,全国运筹学会组合数学与图论学会理事,全国高等师范学校数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任青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自然科学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级项目多项。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在《Discrete Math》、《 MATCH.》、《Graphs and Combinatorics 》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10余篇被《SCI》收录。
马 俊 教授
马俊,男,回族,1973年出生,青海省民和县人.教授,理学博士。现任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系主任、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入选青海省高校“135高层次人才”,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物理实验省级精品课程、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物理实验实践省级教研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高校实验物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无线电与智能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太阳能应用技术,高温超导及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参与并完成科研项目5项,目前主持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7项,在物理学报、IEEE Trans Appl Supercond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1篇(国家权威期刊物理学报发表4篇),EI收录6篇,申请并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参与编写著作1部,近代物理实验讲义1部。2005年至今共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田立勤 教授
田立勤,男,汉族,1970年出生,陕西省定边县人,教授,工学博士,清华大学计算机方向博士后。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传感器网络专委会、Petri网专委会、计算机安全专委会、中国煤炭学会计算机通讯专委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是随机Petri网、物联网远程信息监控、网络安全评价与用户行为认证、网络性能评价与优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973前期专项1项、省部级项目6项,其中主持的973前期专项项目“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三江源生态监测信息的可靠性保障基础理论研究”获2014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计算机学报》、《清华大学学报》、《软件学报》、《电子学报》、《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Computer Science and Telecommunication》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9篇,出版专著2部,申请专利5项。
(三)地理学
陈志 教授
陈志,男,汉族,1963年出生,四川省乐山市人,教授,理学博士。现为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青藏高原动植物资源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青海省野生动物协会常务理事,青海省西宁市科技特派员专家咨询团成员,青海省西宁市工业项目专家咨询组成员,西宁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青海省西宁市工业项目专家咨询组成员。目前主持国家科技部项目5项,参编著作6部,发表论文40余篇,获省级成果10项。以培养硕士研究生18人,目前在读硕士共6名。
刘峰贵 教授
刘峰贵,男,藏族,1966年出生,青海省门源县人,教授,理学博士。现任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总支书记。青海省“135人才工程”拔尖学科带头人,青海省工程与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地理分会理事、IHDP、IGBP、WCIP中国委员会工作组成员、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山地分会、黄河分会、地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资源学会工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青海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青海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地理科学》编委。曾获得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哲学社会科学奖、青海省青年教师“小岛奖”,省、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等多项,校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至今已在《HOLCENE》、《地理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和参编出版《人类环境学》、《古地理》等学术专著8部,曾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重大基础发展规划(973)、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主要研究领域青藏高原区域地理、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
曹广超 教授
曹广超,男,汉族,1971出生,山东省兰陵县人,教授,理学博士。中科院盐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青海省第三批自然科学类学科带头人,青海省政协委员,青海省学位委员会委员,青海省省级优秀专家。现任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部主任,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199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后分别在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取得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入选青海省高校135工程学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近20余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4项,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有7篇被SCI和EI收录,专著3本。
陈克龙 教授
陈克龙,男,汉族,1965年出生,安徽省芜湖市人,教授。现任青海师范大学科技处副处长,青海省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中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研究会理事,青海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审委员,青海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专家委员,青海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目前主要从事生物地理和高寒湿地环境变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参与完成国家97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黄河委员会南水北调等科研项目5项,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美国大自然保护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1项、青海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2项。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理研究》、《资源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SCI、EI 15篇),出版《生物地理学》、《青海湖流域生态功能与生态补偿》等学术专著5部,获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优秀奖1项、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成果3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
王文颖 教授
王文颖,女,汉族,1973年出生,青海省湟源县人,教授,理学博士。现任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入选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青海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青海省“三八红旗手”,青海省优秀学科带头人,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主要从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寒草甸优势植物吸收土壤营养多样化途径研究(30660120)”和“青藏高原高寒禾本科牧草有机营养特征及土壤氮素吸收策略(31260127)”,教育部重点项目“三江源区土壤氨基酸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及其利用机理”,青海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基于植物营养学和稳定同位素的退化草地恢复重建研究” 等6项科研课题。参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项目“青藏高原草原动态决定因素:牲畜、野生动物和牧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7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10篇学术论文被SCI收录。主持植物生物学课程群校级教学团队,参与生物地理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获青海省科研成果6项,2篇学术论文分获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
刘同德 教授
刘同德,男,汉族,1964年出生,山东省莱西市人,教授,博士。现任青海师范大学校长。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省社科规划办和省科技厅项目10余项,先后在《瞭望》、《宏观经济研究》、《经济地理》、《现代管理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青藏铁路经济带联动开发研究》等10余部,先后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
高小红 教授
高小红,女,汉族,1963年出生,陕西省白水县人,教授,理学博士。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其研究方向为遥感应用与地理空间数据分析。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提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土壤特性地面高光谱遥感反演。近5年来主持、参与科研项目7项,其中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已在《生态学报》、《土壤》、《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地理科学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5余篇。